科普知识
MK体育- MK体育官方网站- MK体育APP
大众传媒过去被定位成“宣传工具”,归属于宣传口管理,与科协系统不发生关系。科协系统能够提供的只是“宣传品”的制作也就是科普作品的创作,至于是否宣传、如何宣传、宣传给谁,很大程度上是管不着的。也就是说,科普作品是否能够有效地传播到读者中,不在传统的科普工作的考虑范围之内。过去二十年来的改革已经重新确立了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媒的定位,它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迅速传播和反馈社会各界的声音,已经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信息传播渠道。如果考虑到科普工作的成效方面,那我们就不能不说,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主渠道。《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可重叠地)93.1%来自电视,69.5%来自报纸,31.9%来自广播,27.1%来自杂志,16.2%来自图书,5.9%来自因特网,2.6%来自音像制品。应该看到,大众传媒中的电视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图书、报刊、杂志对公众的影响,而且调查还显示,越是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观众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越依赖电视,也就是说,电视对最广大的公众的科学素质的提高起主要作用。与之相反,传统科普运行机制中的主要科普工具即科普场馆却没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调查显示,92.3%的公众在过去一年内没有参观过任何科技场馆。
科普过去被确定为政府包办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没有产业化的空间。尽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科普仍将是一项必须由政府支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普事业中存在着企业化运作的巨大空间。从科普成效的角度看,政府若能通过颁布政策激发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化科普活动,所收得的成效将远远大于政府直接着手此项工作。科普企业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企业直接生产科普产品如出版发行科普图书、杂志、音像,制售科普教具、学具,开设科普场馆等;第二,是工业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与产品相关的科技知识。DVD《发现》和电影《宇宙与人》走向市场的巨大成功,充分显示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在推进科普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2003年6月,依据《科普法》第25条关于“国家支持科普工作,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的规定,结合当前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这一政策将为科普的企业化运作创造一个优良的外部条件。
在传统的科普看来,科普就是专业科学知识的通俗化,因此科学家常常被看成是科普的主力军。其直接的理由是科学家最懂得科学知识,最内行,对科学最有发言权。近几年又增添了新的理由,说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与这个理由相关的,出现了一些意见,比如,要求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强制性地要求科学家在做完学术研究之后同时要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做一个科普版本;要求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强制性地规定做科普工作也算科研成果,也可以评职称等等。实际上,科学家的主业应该是科学研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科学前沿上,科普无论如何是他们的副业。科普是与科研完全不同性质的一类工作,科研搞得好的科学家不见得搞科普也在行。所以,他们虽然对科学最内行,最有发言权,但是搞科普不是他们的正业。至于说科学家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他们有义务搞科普,那是从科学共同体整体上说的,也就是说,整个科学共同体有必要支持科普事业,而不是要求每位科学家都直接从事科普工作。事实上,科学共同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科普事业,让科学家直接从事科普工作只是其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也是,热情参与科普工作的通常只是一些“退伍”的科学家。
由于大众传媒(包括新闻出版电视电台等)成了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它们面对最广泛的人群,今日科普的主力军应当是大众传媒中的科技传媒。前面提到的《2003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已经显示,科技传媒在中国科普事业中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与科技传媒的工作直接相关。因此,所谓专业科普队伍主要指的是专业化的科技传媒队伍工作者,包括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的科技记者、科技编辑、科技编导,当然也包括科普场馆的科普辅导员、讲解员、教具设计和制作者,以及职业科学作家(science writer)。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传媒对于自身所肩负的科普工作的使命缺乏足够的自觉,政府用于支持科普事业的各种资源(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等)没有真正有效地用于科技传媒,科技传媒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太低。
在这些问题中,科普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不够,科普专业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约我们科普事业取得最大成效的直接原因。职业化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的传媒体制正处在转型时期,尚未成熟和稳定,传媒人员的职业流动性太大,许多科技传媒工作者本来并不是干这一行的,也没有打算一辈子干这一行;第二个就是缺乏职业化的科技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尽管近十几年开办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学院,但是科技传播专业十分缺乏,只有中国科技大学设有一个科技传播系,招收本科生。“由于缺乏科学传播的专业教学体系,成千上万从事科技影视、科技报道和科技出版的编导、编辑与记者,很少受过正规科学传播学的训练。缺乏一支专业化的训练有素的科学传播队伍,大众传媒就难以开展高水平的科学传播工作。”(《北大科学传播丛书》总序)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科普传播的一个瓶颈,在高校建设科学传播专业是大势所趋。
受多年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科普的民间化、市场化程度极低,这是制约我国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应该放弃过去那种政府包办科普的思路,大力鼓励民间化、市场化。目前官方直接组织的科普工作较多形式化,以造声势见长,实效不大。按照市场核算的眼光看,投入与收效不成比例。因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政府目前要在制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普政策上下功夫,改变目前以政府直接参与、计划味道很浓的科普政策体系。第二,政府要考虑多种方式的加大投入,而改变过去“直接拨款、拨到部门”的传统思路。要考虑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科普基金会,以基金会的管理方式统筹管理国家科普经费的发放和监督使用。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也可以采用基金会的方式进行,改变计划体制下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第三,要考虑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推进科普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引导民间资本向科普事业注入。